三灶鹤舞起源于明代“瑶官”管治三灶岛时的嘉靖年间,(1522-1566), 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设三灶“香山盐课司署”以后趋于兴盛。三灶鹤舞主要表演白鹤的觅食、啄食、洗嘴、梳毛、憩息、飞翔等几个舞姿,展现白鹤喜怒神态和仙骨灵气。2007年3月29日,公布为珠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鹤舞”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20日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字幕: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鹤舞歌,流传于海澄村和中心村一带,自有村民聚居建立村庄以来,每年农历新年佳节时,都会舞白鹤,唱鹤歌,每到春节决定舞白鹤,唱鹤歌到各家各户贺年时,除了口头通知或写公告之外,凡男性村民36岁以下的都要写红贴,送到有36岁以上的人家,表示敬老尊重,贴内写上某日或某晚上,仙鹤恭贺新喜字样,解放前,唱鹤歌的群众性文体活动都是年初一至元宵期间进行活动,三灶鹤舞鹤歌共由5人组成(不包括舞狮在内),一人跳鹤舞,一人唱鹤歌,还有三人使用打击乐器鼓、锣、钹,一首鹤歌的歌词为四句,唱一句,三种乐器打一下,鹤歌第一句歌词必须以“白鹤”开头。
杰出价值:三灶鹤舞、鹤歌起源于宋代,由村民模仿白鹤动作而成,因为白鹤代表吉祥如意,老百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鹤歌的内容大都健康、吉利、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
濒危状况:古代的三灶岛是香山县第一大岛,但还是贫穷落后,许多三灶艺人外出谋生,又加上历史上几项人口大的变动,如1938年日本侵占三灶岛后的屠杀事件,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改革开放后人们到港澳台等谋生,使三灶的人口大量减少,民间艺人流失严重,鹤舞鹤歌的表演中断了几个阶段,鹤歌鹤舞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较为兴旺,八十年代以后鹤歌鹤舞的表演就渐渐的少了,现在除了徐钜兴、陈福炎几位老人家,会鹤舞鹤歌之外,年轻的一代几乎不会,鹤舞鹤歌已经面临濒危了。
保护计划: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现在珠海市金湾区政府,对这一系列的民间传统文化除了挖掘整理,录像建档调配专用资金以外,更是加大了此项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使之更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海澄小学已成立了六十人的培训班,这项民间艺术三灶镇准备在各中小学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