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末民初因“庚款办学”而兴建。唐国安作为清廷外务部官员,参与了清华学堂的筹创,并且在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时,荣任第一任校长,在选拔培养留美学生、发展近代留美教育事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后来清华学校升格为清华大学奠定了基础。
唐国安,唐家湾鸡山村人,1873年入选清廷第二批留美幼童,赴美就读于新不列颠中学,7年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1881年清廷撤回全部留美学生,唐国安被迫中断学业归国,一度在上海任教、编报,直至1907年,才得以就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
20世纪初,出于“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之需要,美国愿意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遣派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年,中美达成协议,清廷于次年在京组建游美学务处,负责游学事宜,唐国安被任命为会办之一,负责日常事务,协助总办开展工作。
1909年至1911年三年间,游美学务处在京组织了三次考试,从各省选拔留美学生,唐国安作为主考官之一,确立科目、拟题,亲自护送留学生入美,做了大量的工作,被清廷提升为外务部考工司主事。这些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科学家竺可桢、国学大师胡适、语言学家赵元任、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唐悦良等一批杰出人才,他们对唐国安十分尊敬,称自己是唐国安的弟子。
游美学务处还积极筹办肄业馆,选址王府旧园――清华园进行修葺、扩建,竣工后作为中国学生赴美前的预科学校,取名为“清华学堂”。唐国安积极主持清华学堂的开办事宜,经过紧张的筹备,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成立,唐国安被任命为副监督。1911年10月,爆发了武昌起义,清政府把军费拿去发了军饷,不少学生请假回家。学堂只好于11月停课,宣布关闭。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唐国安独自主持校务,筹备复校,5月1日,清华学堂正式复校,唐国安任正监督。5月23日,北京政府外务部取消游美学务处,其原有一切职权划归清华学堂接管,10月17日,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出任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任职期间,摒弃旧制,扩充教学内容,聘请外籍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努力提高学校的档次和学生的素质,力图使中等科学生毕业就可达到美国高中一二年级的水平,高等科学生毕业达到美国大学一二级的水平,学生赴美后,即可进入美国大学三年级就读,早日获得学位。唐国安还为解决学校经费挪用问题和扩充校址事宜四处奔走,并上书给外务部,强调庚子退款只能专款专用,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清华学校的校址面积也得到两次扩充,面积扩大了一倍之多。所有这些都为清华学校日后升格为清华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世界闻名的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作客该校时,曾把它形容为美国移来的“大学”。
唐国安为办清华学校付出了全部精力,自称“耗于教务者半,耗于款务者半”。1913年8月21日,抱病的唐国安正式推举副校长周诒春为继任校长,自请免职。次日,唐国安心脏病突发逝世。
清廷外务部游美学务处所选派的第二批出国留美学生合照,前排右二为唐国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