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任生是民主革命时期斗门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的负责人,他为创建发展当地的地方党组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11年9月28日,邝任生出生于斗门小濠涌田岩村的贫苦侨工家庭,少时先后在本乡育英小学和乾务文明小学读书。1928年赴广州知行中学补习。次年,考入培正中学读初中。在穗求学期间,邝任生除了学好各门课程外,还如饥似渴地钻研社会科学,受到革命文学和新兴社会科学的熏陶,并结识了后来成为其入党介绍人的共产党人陈杰。
1930年冬,完成培正学业后的邝任生,回到斗门八甲乡排山小学任教,并先后介绍了包括陈杰在内的一些进步青年到家乡任教。邝任生等利用业余时间,兴办农民夜校,组织农会和读书会,对青年进行马列主义启蒙教育。1932年还在网山、黄沙坑两地召开群众大会,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5周年,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的行动激怒了国民党当局,陈杰、邝任生被下令通缉。在网山青年的掩护下,陈杰转移到香港,邝任生脱险后,1933年春再次赴穗入航海学校读书。读书期间,结识了一些进步学生,成立了“共产主义同情小组”,邝任生为负责人,他还利用假期回乡指导革命活动。航校毕业后,邝任生到永福舰实习,他利用来往港穗之机,经常带回进步刊物,寄给家乡的同学阅读。不久,他借故离舰回乡,想一心从事家乡的青年运动。
1934年春,邝任生回到小濠涌,创办健民小学,增设战时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编写进步歌曲,在师生和群众中传唱,以激发抗战情绪。他还奔走于马山、网山、南山、八甲等地,动员教师和八区的文化人士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他协助进步人士陈守志办好《南峰》,自己创办《八区青年》,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新文化。同时,帮助南门的《斗门公报》、小濠涌的《华侨》、沥岐的《岐山》、汉坑的《汉溪》等刊物,逐步摆脱无意义的论战,转向宣传“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思想、新文化。
1936年春,邝任生在健民小学成立了“青年社”,吸收各乡进步青年参加。该社的成立,使当地的青年运动的中心在小濠涌形成。邝任生在曾在当地工作过的从香港回来的陈杰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清醒地认识到,八区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才可能更加深入地开展革命活动。自此,他决心把家乡建成一个革命堡垒,把建立党组织作为自己的任务。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他积极在进步组织中物色培养入党对象。1937年下半年,邝任生培养了邝叔明、邝振大、邝健玲、邝仲海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斗门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小濠涌支部诞生,邝任生为党支部书记。此后,小濠涌支部的党员活跃在斗门地区,为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奔忙。在邝任生的积极工作下,党支部组织如雨后春笋,一个个地涌现。 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10月,邝任生在斗门地区发展了36名党员,建立了7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为斗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由于斗争的需要,根据上级指示,1938年6月,邝任生任中共中山县委委员、青年部长,中共中山县八区委员会书记。
SITESERVER_PAGE1939年8月,邝任生调往澳门任中共澳门工委书记。1940年2月调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市委宣传部长,与李枫入大观电影公司工作。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邝、李两人帮助周扬、夏衍、杨康华等一大批共产党员进入该公司工作,几个月时间,该公司就建立了5个党支部。
1941年春,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决定成立顺德工委,邝任生调任工委书记。1942年初,调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任顺德林头陈村农民家。3月25日凌晨,因日军“扫荡”,邝任生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