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全国各地爱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等抗日根据地创办了各类干部学校,为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骨干。从1937年开始,一批批珠海优秀儿女,不远千里跋涉奔赴延安,分别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族学院等学校学习。学习结束后,或被派回家乡,或奉调其他地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里仅录下其中部分代表人物的事迹,以志纪念。
古元(1919―1996),唐家湾那洲村人。1938年由八路军驻穗办事处介绍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参加毛泽东主持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同年其作品参加全国木刻展,被徐悲鸿誉为“中国美术界中一卓绝之天才”。其木刻作品多反映解放区火热战斗生活,曾获延安青年文学甲等奖。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华北东北土改运动,1949年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版画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主要代表作有《刘志丹》、《铡草》、《逃亡地主归来》、《斗争会》、《哥哥的假期》、《人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灯光》、《鞍钢的修复》、《玉带桥》、《同饮一井水》等。1996年在北京病逝。
邝叔明(1913―1945),斗门镇小濠涌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由党组织派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7月被派回家乡从事抗日活动,先后担任中共八区组织委员、书记,创建抗日武装民众自卫团二十八大队,并任副大队长,开辟月坑、乾务、南山等据点,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任禺南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委;1945年任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政委。1945年牺牲于番禺小洲乡,时年32岁。
邝健玲(1918―1944)(女),斗门小濠涌人。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派赴延安学习,后派回家乡任中共八区区委妇女委员。1939年任中山县战时妇女协会妇委兼八区妇协会会长,后调九区工作,因工作、生活环境恶劣,1944年积劳成疾病逝,年仅26岁。
唐涤棼(1921―1941),唐家村人。1938年奔赴延安,入读抗日军政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随校迁往山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日军5万兵力集中“扫荡”沂蒙山根据地,在抗大一分校任政治教导员的唐涤棼在突围时被俘,壮烈牺牲,年仅20岁。
余鸿钧(1911―1949),斗门小赤坎人。1937年初赴延安人陕北公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被派回珠江三角洲开展抗日斗争,任中共鹤山县委负责人。1941年调新会、顺德、番禺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1945年转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二团。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郁南县副特派员,参与领导“四・一八”人民武装起义,开辟游击根据地。1949年1月在战斗中牺牲。
杨明(1920—1998),南屏北山村人,杨匏安烈士次子。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入读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深得周恩来、邓颖超的关爱。学习结束后在党中央机关和军委三局工作,其所在集体曾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建国后先后在邮电、航天工业部工作。1983年离休,1998年病逝。
杨志(1926—1989),南屏北山村人,杨匏安烈士三子。1939年在周恩来、廖承志的直接关照下到延安自然学院学习,后奉调东北工作,曾参加四平保卫战,当过武工队队长、熊岳县县长。霹国后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和海南、云南从事橡胶林的种植研究。1978年调任广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多次回家乡指导造林绿化工作,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1989年在广州逝世,其在延安时的同班同学李鹏、叶选平等均送上花圈。
杨吕,南屏北山村人,1938年8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工作,投身抗战,建国后继续在军队工作,离休后居广州。杨国銮,南屏北山村人,1938年到达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工作,曾转战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建国后继续在部队任职,1956年病故。
梁立楚(女),唐家村人,1920年出生于武汉。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赴延安,先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抗美援朝中曾任四十九军卫生部部长。1958年后在地方工作,曾在杭州任国家疗养院院长、浙江省委委员直至离休。
|